如果你曾观看过电视剧《走向共和》,那么你一定对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列强宣战的情节印象深刻。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她一生中的一大错误,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几乎将大清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这件事发生在光绪二十六年的五月,彼时慈禧太后已经执政近四十年。从一个年轻的寡妇,经过无数政治斗争与风波,她逐渐成长为一位强有力的政治人物。她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堪称惊人。按理说,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慈禧应该能够看清形势,不至于做出如此愚昧的决定。那么,是什么让她走到这一步呢?
根本原因,正是她对义和团的支持。早在光绪二十五年年底,慈禧太后便发布了一道谕旨,公开表示支持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主张。她当时的想法是利用义和团抵抗列强的侵略,利用这股民间力量来加强清廷的统治。然而,义和团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后,便愈发放肆,对外国人展开了残暴的攻击。义和团的暴行很快席卷了整个北京,时人曾这样记载:“城焚劫,火光蔽日,日夜不息,数十万人,横行都市,夙所不快,全家皆尽,死者数十万。杀人刀矛并下,支体分裂,被害之家,婴儿生未匝月亦毙之,惨无人理。”这段记载如果属实,那么义和团的暴行不仅让外国人陷入灾难,也让北京的百姓深受其害。
当时,列强们已经暗中筹备对华开战。光绪二十六年初,英、美、德、法、意等五国先后向清朝政府提出要求,要求清廷剿灭义和团,并在两个月内作出回应。四国公使还向总理衙门递交了最后通牒,威胁如果不满足要求,将派兵进入山东、直隶,代为“剿平”。虽然使领馆的安全应由驻在国负责,但列强此举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尽管清政府做出了抗议,但毫无效果,最终只能答应列强的要求。于是,八国联军在二月中旬正式开始了进攻。
展开全文
列强的目标远不止应付义和团,他们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意识到,虽然在中国获得了不少利益,但并未完全实现自己的经济与战略目标。义和团为借口,实际是列强早有预谋的战争。他们的侵略并非单纯为义和团而起,慈禧的宣战或不宣战,都无法阻止这一场已经注定的战争。
面对列强的步步紧逼,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紧急召开了御前会议,讨论是否向列强宣战。朝堂上,主战与主和的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始终没有结论。每个大臣都在为自己国家的利益争吵,时间一天天过去,似乎没有人能够看清大局。尽管慈禧太后的决策常常充满争议,但她的政治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从辛酉政变到垂帘听政,再到甲申易枢,她一路走来,不知经过多少腥风血雨。面对列强提出的四条苛刻要求,慈禧知道这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战争,虽有风险,但必须一搏。
列强提出的要求几乎无法忍受,其中最让慈禧愤怒的是第四条:“归政”,意味着让慈禧彻底退位,完全交出权力。而前面的三条,则让列强试图完全掌控中国的财政与军事大权。慈禧深知,若答应这些要求,她和光绪都将成为列强的傀儡,清朝的国体将被彻底摧毁。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挣扎,慈禧决定向列强宣战,并发出了充满决绝的谕旨:“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予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
最终,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正式发布诏书,宣布大清与包括英、美、法、德、意、日、俄等在内的十一国列强开战。诏书中写道:“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面对这场历史性的冲突,慈禧虽然做出了艰难的决策,但她心知肚明,甲午战败后的残酷现实让中国的军事力量无法与列强抗衡。这场战争注定将给大清王朝带来无法承受的重创,慈禧的这次决战,也让大清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