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斥方遒”四字,初闻便觉气势磅礴,似有千钧之力藏于笔墨之间,这组词语的出处,正是毛泽东于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全句“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以极具张力的笔触,刻画出青年学子胸怀壮志、指点江山的豪情,但若仅将其理解为“意气风发”,未免失之浅薄,当我们深入探究其内涵时,会发现这个成语承载着更复杂的文化密码。
“挥斥”二字本义为奔放、纵情,常见于古籍中描述文人墨客的洒脱姿态。《晋书·王羲之传》便有“挥斥八极”之说,而“遒”字的考据尤为重要,其甲骨文字形似手持工具矫正弯曲之物,《说文解字》释为“迫也”,引申为强劲、刚健,在《文心雕龙》中,“风骨遒劲”被视作文章的最高境界,将“挥斥”与“方遒”结合,既包含行动上的果敢,又强调内在的坚韧,这种刚柔并济的哲学思考,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1925年的中国正处在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节点,26岁的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目睹湘江北去,笔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不仅是个人抱负,更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青年觉醒,当时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日学生群体壮大,年轻知识分子开始突破传统士大夫“修身齐家”的框架,将视野投向民族救亡,这种转变在成语中体现为:从“挥毫泼墨”的书斋雅趣,转向“挥斥方遒”的社会担当。
当代人常将“挥斥方遒”简化为职场中的雷厉风行,或创业者的果敢决策,这种理解虽无大谬,却容易忽略其本质,某知名企业在企业文化培训中,将“挥斥方遒”解读为“快速淘汰低效员工”,显然背离原意,真正的“方遒”智慧,应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刚健而不失中正”,这要求行动者在保持决断力的同时,需具备三项核心素养:对时势的精准判断、对方法的审慎选择、对后果的充分预估。
在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工程中,技术人员用“挥斥方遒”形容修复壁画的精细笔触;航天领域将卫星轨道调整称为“宇宙尺度的方遒挥斥”,这些创造性转化证明,传统文化符号完全能承载现代科技文明,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千里江山图”互动展览,观众通过手势“挥斥”激活数字画卷,正是对这句成语最生动的当代表达。
站在黄鹤楼头远眺长江大桥,忽觉“挥斥方遒”不仅是历史剪影,更是流动的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张扬,而在于内在的笃定;不追求瞬间的爆发,而注重持续的劲道,当新媒体编辑斟酌每篇推文的社会影响,当社区工作者规划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这些看似平凡的抉择里,同样跃动着“方遒”的精神内核——那是一种将个人能量转化为社会价值的自觉,更是文明传承中最珍贵的生命张力。内容摘自:https://news.huochengrm.cn/cyzd/33499.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