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简介是哪个朝代的(三门峡虢国)

虢国简介是哪个朝代的(三门峡虢国)

被遗忘的小国——虢国

1

三门峡湖滨区有村庄曰虢氏源头。是的,这里是虢国的所在地,也是天下虢氏包括郭氏的源头。

由于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周秦之际一度控制崤函古道的虢国可谓天下闻名。然而,三门峡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诸侯国并不是虢国,而是焦国。虢国是在灭了焦国后建立起来的。

焦国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所封的重要诸侯国,也是三门峡历史上最古老的古国。但是,关于焦国的情况,因文献记载过于简略零碎,致使有许多问题至今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西周王朝建立。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天子在伊、洛、瀍、涧之滨营建洛邑。在建立了西起陕西宝鸡、东到郑州荥阳的千里王畿的同时还进行了以军事占领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分封,在全国战略要地授民授疆土,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大上以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周初年的分封不只在王畿之外,而且还特别留意王畿之内,王畿之内封有焦、东虢、西虢、毛、华、原、胙、雍等国。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八国皆晋所灭,焦在陕县。”

由此可见,焦国封于王畿之内,成为周王室的直接统辖对象,肩负着护卫王室、随王室征伐、协助周天子统治全国的重任。

2

据文献记载,西周王朝历史上的焦国有两个:其一为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二为姬姓焦国。先说后者。

姬姓焦国既然为西周初期的同姓封国,那么该国之始封者必当为周王室的同姓贵族。虽然该国始封者因文献记载缺乏难以考察,但其封地当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

根据文献记载可推断,姬姓焦国当为周初周公或召公之后的封国。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谓陕县之焦国乃“召公子谯侯旧国,谯,云焦,故城在陕州东北部。”此说或有一定历史根据。

关于姬姓焦国的受封年代,可以从周初三次大规模分封中得到佐证。第一次分封在文王时期。文王伐崇之后,今河南省境内,达汝水以迄汉水的广大地区,都成为周人的势力范围,故《毛诗·周南·召南谱》说:“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第二次分封在武王克殷之时。《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已克殷,平天下,封功巨昆差。”管叔、蔡叔、周公、召公、师尚父等都在这次得到分封。第三次分封是周公东征取得胜利之后。《旬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显诸侯”。崔述《丰镐考信录》卷一说,周公、召公“皆至武王之世始显,追成王朝始分陕而治”,因此焦国不可能在文王以至武王之时得到分封。

焦国既然为召公之后的封国,其受封时间必当在召公受封之后。由些推断,姬姓焦国的受封时间最早当在第三次大分封之时甚至更晚,具体说来,大致应在成王、康王年间。其灭亡的年代为西周末年,即今本《竹书纪年》云:“幽王七年,虢人灭焦。”时在公元前775年,前后存在时间大约200年左右。

关于姬姓焦国都城——焦城的位置,历史不乏记载,史学界争议不大。《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水经注·河水注》记载:“河南即陕城也。昔周邵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

《史记·秦本纪》载“(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曲沃,春秋时有二,一在今山西省曲沃县境内,为春秋曲沃武公的封地;一在今陕县与灵宝市交界处的黄村附近。可见焦国应在陕城无疑。

《史记·秦本纪》引《括地志》亦云:“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

陕州城位于今三门峡市西郊陕州风景区内,其残垣断壁尚有保留。焦国得名于焦水,焦水亦今苍龙涧河,位于陕州城西南,向北注入黄河。

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古焦城是一座位于虢都上阳城内东北角的小城。 但是,上述文献记载对焦城的认定,或以陕县为基础,或以上阳城为基础。《史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又云:“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中,在东北隅。”《元和县志》亦有“故焦县在陕县东北百步”的记载。这就是说,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焦城属虢城的一部分,在虢城之中。

由此推知,焦国灭亡后,虢国占有了焦国的领地,随后又以焦城为基础,在其西南营建新城,使原焦城成为新虢城的一部分,即虢城的“东北隅”。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上发现了部分城墙遗址,城墙是城邑或都城的重要考古依据,从而确定了虢都上阳城的具体位置。虢都在上阳城位置的确定,表明古焦城在上阳城的东北部,或在其附近不远的地方。相信随着今后田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古焦国都城位置之谜最终会被揭开的。

关于姬姓焦国公共墓地,目前虽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但在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已初见端倪。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李家窑虢都上阳城内发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西周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这批墓葬和车马坑、马坑的开口层位均在虢国文化层之下,皆为口小底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大部分为陶器,以鬲、豆、盂、罐为基本组合形式,只有个别墓葬中出有青铜器。这批墓葬除几座出土青铜器的低级贵族墓外,大部分为贫民墓,且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在宫殿区附近,这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从地层的叠压关系上看,这批墓葬明显要早于虢国文化层。再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习俗及观念,推断这批墓葬不是虢国人自己的祖坟,而应是被虢国人毁坏了宗庙社稷的焦国人的墓葬。这批墓葬年代的下限当在公元前775年,即虢国人灭焦之年。

3

至于姜姓焦国 。有学者说: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和王室贵族外,还对前代圣贤之后裔进行了分封。《史记·周本纪》载,周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秦嘉谟辑补《世本·氏姓》说:“姜姓,炎帝神农之后。”由此看来,姬姓焦国为炎帝神农之后的说法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周初所封者应为姜姓焦国。

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或谓之河南陕县,或谓之山东嘉祥县。《广韵急就章注》记载作为传说中的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地望当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杜预注曰:“焦,谯县也;夷,一作城父,皆陈邑。”谯县,晋时属谯郡,唐时属亳州,在今安徽省亳县。

有人认为,姜姓焦国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省亳县。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省嘉祥县,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M44中发现了二件有铭铜器——追夷簋。其铭文考释如下:“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昧先人之□,对扬厥显祖之遗宝,用作联皇祖宄仲尊簋。追尸(夷)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王龙正先生认为,簋铭追夷亦即焦夷,原本是作器者私名,器主是姜姓焦国的后裔,因某种原因成为新封姬姓焦国的臣民。他说:“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

其实上述材料很难证明姜姓焦国在鲁不在陕。这里的问题在于不能将周初所封的的姜姓焦国与后来所封的姬姓焦国混为一谈。

姜姓焦国封于武王克商后,史有明载。姬姓焦国的受封时间最早大致应在成王、康王年间。

姬姓焦国的封地当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

姜姓焦国的封地呢?在此,许多人不敢说在陕地了。因为一个地方似乎不可能有两个焦国。然而问题可能正是如此,即三门峡可能就是有两个焦国。这两个焦国当然不可能同处于陕州城或上阳城,但却并非不可能同在三门峡。

在此,人们的目光一直盯着“陕”,而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姬姓焦国,所以就难以肯定姜姓焦国也在此了。其实,历史写得很清楚:“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既然是“焦”不是“陕”,那你怎么能断定这个“焦”一定在“陕”呢?

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我们知道,三门峡灵宝有个地方就叫焦村。那里还有条河叫弘农涧河,这不明明白白显示出灵宝与焦国的关系吗?

所以很有可能的是,那个姜姓焦国就在灵宝。

我们知道,三门峡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既不是虢国,也不是焦国,而是《山海经》里的“博父国”,即夸父国。而夸父不正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人吗?再者,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在三门峡广为流传。有则传说还明言神农氏是陕县张茅乡黎山人。那么,“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即在夸父身化桃林的地方封神农之后不是既合情又合理吗?

或许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的那件有铭铜器——追夷簋,正是姜姓焦国也在三门峡的证据。

“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这话可说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照此说法,姬姓焦国也应在山东了,因为姬姓焦国的“焦”字也“从隹作鸟形”啊。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姬姓焦国是在灭了姜姓焦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所有一切谜团恐怕都要等新的考古发现来破解了。

(文:高旷道)

济南是古代九州的青州还是兖州?

济南属于青州。

古代的“九州”有多种说法,比较重要的三种说法《吕氏春秋·有始览》《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均提到青州和兖州。对此的区分也大体一致,以“东方为青州,齐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兖州在卫国故地,黄河、济水之间;济水今天已经消失,不过在上古很重要,与长江、黄河、淮河合称“济渎”。它发源于今天的河南济源王屋山,向东流经河南、山东入海,和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大体重合。

古黄河长期在今天河北省入海,后来改道就将今天济水吞并了。所以今天说到济水,一般人是比较陌生的。不过济南这个名字,还是很明显的提示,那就是在古济水之南。前面说了兖州是在河济之间,而黄河在济水之北。所以济水其实就是兖州和青州的分界线,济北为兖州,济南为青州。不过在《尔雅·释地》里面没有青州,只有营州,“齐曰营州”。这个称呼应当来自西周齐都营丘,所以营州应该也就是青州。

另外一个版本的九州是上博简《容成氏》的九州,因为传世文献一般经过后人隶定,而竹简则保留了战国写法,当时的写法重音而不重形,所以既没有青州也没有营州,最接近的应该是“競州”。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