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个名叫甲的人,他本出身贫寒,口才出众,为人和善,深得人们喜爱。他最初的生意就是充当掮客,专门为商家引荐买家。他与驻沪的苏杭嘉湖地区的绸缎商行保持着频繁的联系,主要负责向他们推销布匹。
起初,甲只是一个流动掮客,经常带买家到商行看货。由于他诚实守信,且为商家争取到了不错的生意,渐渐地,他在商号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商号的老板们喜欢他的勤劳和真诚,允许他带着货样到处招揽顾客,同时还愿意支付回扣。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生意逐步发展,商号对他的信任也越来越深。最后,商号们开始允许他赊账拿货,逐渐将他从流动掮客转变为固定掮客。甲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在清朝末年租下数幢房屋,精心布置,店面装修豪华,外观光鲜亮丽,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型商号。
然而,甲的成功并非源自他的商业智慧,而是他巧妙地操控了商号们对他的信任。尽管他的信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生意上,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谨慎。渐渐地,甲开始拖欠货款,能够拖就拖,商号们对此依旧毫无察觉,仍然信任他,认为他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
然而,谣言开始在上海流传,传说甲的店铺即将倒闭。尽管这些谣言不断发酵,但甲依然镇定自若,与商号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且诚恳。不久之后,甲突然全额偿还了所有欠款,令商号的老板们大为惊讶,他们纷纷称赞甲为人诚信,并指责那些谣言为不实之词。甲的名声因此再度提升。
然而,甲并非如他人所见那般仁爱善良。事实上,他心生歹意,欲通过宣布倒闭来独吞欠款。与他共谋的乙,精通骗术,建议甲暂时不宣布倒闭,而是通过装作无辜的模样来增强商号对他的信任。乙认为,若甲在此时宣布破产,商号的债主们必定会采取法律手段追讨债务,而甲不仅要面对诉讼,还可能因此被陷入麻烦。
乙提议,甲不如故意散布倒闭的风声,并表现得无比诚恳,确保商号的老板们对他充满信任。果然,甲按照乙的计划行事,成功地还清了所有欠款,使商号们对他更加信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甲逐步积累了更多货款,并悄悄开始拖欠货主的款项,每个商号欠款大约七八十银元,这样债务并不显得过于庞大。当甲的债务再次积累到七八千银元时,他终于宣布破产,第二次通过倒闭成功骗取了商号的宽容。商号们由于长期与甲有过合作,普遍对他心存好感,决定对他的债务采取宽容态度,给予延长还款期限。
然而,甲的欺骗手段并未止步于此。在经过这些经历后,甲变得更加老练和狡猾。他的第三次倒闭骗局更加精巧,巧妙地利用了与乙的配合。乙在甲的店铺前租了房屋,并为甲的“失火”事件提供了保险支持。在乙的暗中安排下,甲的店铺发生了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火灾。由于火灾导致了店铺的彻底毁灭,甲和乙借此机会重新布局了他们的骗术。
在火灾后,甲通过巧妙的言辞让商号们相信这一切是意外,并且失去了宝贵的账本和招牌,声称无法继续经营。商号们对此充满同情,纷纷放宽债务要求。结果,甲成功地再次通过倒闭骗取了商号的宽容,获得了巨额的债务减免。
这场骗局的巧妙之处在于,甲不仅成功地利用了商号的同情心,还巧妙地制造了混乱,通过火灾摧毁了所有证据。乙通过保险公司获得了赔偿,而甲则继续用其狡猾的手段,获得了数万元的债务减免。
总的来说,甲的三次倒闭骗局展示了他的高超骗术,前三次的手段各具特点,从最初的稳妥、到中期的巧妙,再到最后的狠毒,每次都骗取了数万元。乙也趁机获利,这两个骗子的配合堪称完美。
尽管时代变迁,骗子的手法却始终如一。从古至今,骗术的基本思路没有太大变化:要么通过激发受害者的同情心,要么通过获取他们的信任。即便现代社会的防范意识不断增强,诈骗手段依然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如同古人所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然而,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上了骗子的当,导致他们的财产受到损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