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與「青藏高原」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青藏高原 (歌曲)」。
青藏高原(藏語:བོད་ས་མཐོ,威利轉寫:Bod Sa mTho,藏語拼音:Pösamto),亦稱西藏高原、青康藏高原、海藏高原[1],是亞洲的高原地區,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面積250萬平方公里,有「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和「第三極」之稱,是橫跨中亞[2][3][4][5]和東亞[6][7][8][9]的巨大高原,其中主要位於中國西部的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以及在印度拉達克的一部分。它從南向北延伸1,000公里(620英里),從東到西延伸約2,500公里(1,600英里)。廣義上的青藏高原除了自身外還包括橫斷山和喜馬拉雅山,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橫斷山脈東部,南至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祁連山北側[10]。涵蓋國境有中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全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拉達克、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等地。
青藏高原བོད་ས་མཐོTibetan Plateau青藏高原位於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區和北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之間。規模長度2,500公里(1,600英里)寬度1,000公里(620英里)面積2,500,000平方公里(970,000平方英里)地理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高於1600米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不丹 巴基斯坦 尼泊爾 阿富汗 塔吉克 吉爾吉斯山脈座標33°N 88°E / 33°N 88°E / 33; 88
青藏高原橫跨中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與雲南省的部分
羌塘(藏北高原)東部山麓的典型草原區
2023年9月,中國開始實施《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用以解決青藏高原地區生態退化等問題,但部分措施,如圍欄、控制齧齒動物、增加草籽和施肥可能會進一步破壞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11]。
目次
1 名稱
2 地形地貌
2.1 山脈
3 水文與水產
3.1 冰川
3.2 河流
3.3 湖泊
3.4 魚類
4 地質
4.1 周邊斷裂帶與地震活動
5 氣候
6 文化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連結
名稱
編輯
青藏高原在中文原名為青康藏高原,此因中華民國政府曾在康區(今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之間設有西康省,高原上有青海、西康和西藏三省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55年撤銷西康省並將其拆分併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後,將此高原改為今名。台灣坊間舊書刊、科書、參考書和部分民眾則仍習稱青藏高原為青康藏高原。1990年代後,中華民國地理教科書上改為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管控之行政區劃,並統一改用青藏高原此一名稱。另外,西方國家則多以吐蕃的高原(英語:Tibetan Plateau)稱之。
地形地貌
編輯
納木錯
高原農業區
青藏高原衛星照片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西北一東南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亞洲的主要河流(黃河、長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皆發源於此。
青藏高原海拔列表
山脈
編輯
崑崙山脈
喀喇崑崙山脈
唐古拉山脈
橫斷山脈
岡底斯山脈
念青唐古拉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
水文與水產
編輯
冰川
編輯
從青藏高原上的太空向南方俯瞰喜馬拉雅山。
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蓋面積4.7萬平方公里,佔全中國冰川總面積80%以上。
喜馬拉雅現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現代冰川
崑崙山現代冰川
喀拉崑崙山現代冰川
橫斷山現代冰川
唐古山現代冰川
岡底斯山現代冰川
羌唐高原現代冰川
祁連山現代冰川
青藏鐵路
河流
編輯
黃河
長江(金沙江)
瀾滄江(湄公河)
怒江(薩爾溫江)
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
恆河
印度河(獅泉河)
阿姆河(噴赤河)
錫爾河
塔里木河(葉爾羌河)
湖泊
編輯
青海湖(庫庫淖爾)
班公錯
郭扎錯
魯瑪江冬錯
拉昂錯
瑪旁雍錯
昂拉仁錯
扎布耶茶錯
塔若錯
扎日南木錯
當惹雍錯
昂孜錯
格仁錯
錯鄂
阿牙克庫木湖
色林錯
烏蘭烏拉湖
納木錯
普莫雍錯
羊卓雍錯
魚類
編輯
鯉形目條鰍科高原鰍屬魚類與鯉科裂腹魚亞科魚類構成了青藏高原魚類區系的主體。[12]
地質
編輯
參見:喜馬拉雅構造期、喜馬拉雅主逆沖斷層(英語:Main Himalayan Thrust)和喜馬拉雅山地質(英語:Geology of the Himalayas)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歐亞板塊擠壓,由此引起崑崙山脈和可可西里的隆起。隨着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並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幾度達到停止,但有時也非常迅速。一萬年前其上升速度曾達到每年7厘米。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周邊斷裂帶與地震活動
編輯
青藏高原的持續抬升及其周邊地區形成的喜馬拉雅主逆沖斷層(英語:Main Himalayan Thrust)、喀喇崑崙斷裂帶、阿爾金斷裂帶(英語:Altyn Tagh fault)、祁連-海原斷裂帶、崑崙斷裂帶(英語:Kunlun Fault)、甘孜-鮮水河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紅河斷裂帶等活斷層,與相關地區較為活躍的地震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13]
氣候
編輯
大氣在青藏高原上相較於低海拔地區來説十分稀薄,由於海拔高,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乾燥,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於其地形的複雜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大致而言高原上降雨比較少。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個高大的阻風屏障,它有效地將北方大陸的寒冷空氣阻擋住了,使它們不能進入南亞。同時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方溫暖潮濕的空氣北進,是造成南亞雨季的一個重要因素。[14]
夏季時,高原受熱明顯,因此形成一個位於高空的反氣旋——青藏高氣壓,大大加強了南亞季風強度,並能影響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及強度。
冬季時,因高原地面冷卻,周遭氣溫較高,高原向四周空氣吸收熱量,形成低溫下沉氣流,高原上的冷空氣往四周下沉到附近地區。青藏高原下沉冷空氣一部分會流向蒙古,大幅加強蒙古地面高壓強度,形成冬季另一個冷高壓中心-蒙古高壓。
文化
編輯
青藏高原人類足跡,分值越高表示人類活動強度越大
青藏高原上人煙稀少,但雖然如此,這裏有可能在4萬年前就已經有舊石器文化的人類生存[15]。青藏高原上的文化受到其周圍文化(漢文化、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響,但同時它也保存了它的獨有性。當地以高原農牧為主。
參考文獻
編輯
^ 呂思勉. 极简中国史.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6. ISBN 978-7-201-10874-2.
^ Illustrated Atlas of the World (1986) Rand McNally & Company. ISBN 0-528-83190-9 pp. 164-5
^ Atlas of World History (1998 ) HarperCollins. ISBN 0-7230-1025-0 pg. 39
^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Christopher Beckwith). [2009-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4).
^ Hopkirk 1983, pg. 1
^ Peregrine, Peter Neal & Melvin Ember, etc. Encyclopedia of Prehistory: East Asia and Oceania, Volume 3. Springer. 2001: 32. ISBN 978-0-306-46257-3.
^ Morris, Neil. North and East Asia. Heinemann-Raintree Library. 2007: 11. ISBN 978-1-4034-9898-4.
^ Webb, Andrew Alexander Gordon. Contractional and Extensional Tectonics During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ProQuest LLC. 2007: 137. ISBN 978-0-549-50627-0.
^ Marston, Sallie A. and Paul L. Knox, Diana M. Liverman. Worl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peoples, places, and environments. Prentice Hall. 2002: 430. ISBN 978-0-13-022484-2.
^ Spicer, Robert A; Su, Tao; Valdes, Paul J; Farnsworth, Alexander; Wu, Fei-Xiang; Shi, Gongle; Spicer, Teresa E V; Zhou, Zhekun. Why ‘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 myth.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1-01-15, 8 (1): nwaa091 [2021-12-15]. doi:10.1093/nsr/nwaa0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5).
^ Niu, Yujie; Knops, Johannes M. H.; Hua, Limin; Jentsch, Anke. Flawed restoration plans on Tibetan plateau. Science. 2024-12-13, 386 (6727): 1233–1234.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ads3634.
^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PDF). [2023-12-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8).
^ Michael Taylor; An Yin. Active structures of the Himalayan-Tibetan oroge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contemporary strain field, and Cenozoic volcanism. Geosphere. 2009-06, 5 (3): 199–214. Bibcode:2009Geosp...5..199T. ISSN 1553-040X. doi:10.1130/GES00217.1. Wikidata Q97447963 (英語).
^ 游旨價. 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 Traverse Taiwan: On the Phytogeographical Origin of Montane Plants in Taiwan. 春山出版. 2023: 200. ISBN 9786267236352.
^ Zhang, X. L.; Ha, B. B.; Wang, S. J.; Chen, Z. J.; Ge, J. Y.; Long, H.; He, W.; Da, W.; Nian, X. M. The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high-altitude Tibetan Plateau 40 thousand to 30 thousand years ago. Science. 2018-11-30, 362 (6418): 1049–1051.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aat8824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青藏高原
ON THINNER ICE 如履薄冰 (by GRIP, Asia Society and MediaStor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Third Pole: Understanding Asia's Water Cris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End of Earth's Summer
Long Rivers and Distant Sourc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oof of the Earth" Offers Clues About How Our Planet Was Shap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lateau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NG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eaf morphology and the timing of the rise of the Tibetan Plateau